第4章 渔船银锁与花轿 香港民俗文物中的山海记忆
本站推荐:御兽天骄:开局捡到魔狼幼崽、公路求生从破旧汽车开始、御兽之王:开场就润,爽到失联、九霄玄天神帝、刚退役,就和逃婚大小姐同居、三鞭打散父子情,请陛下称太子、北境狂龙、开局穿越大夏,我在战场杀敌成神、一位算命先生的回忆、东汉之乱世黄巾、说好当导游,怎么变成天理了?、上岸后竟进入了超自然现象调查局、当虐文女主修了杀戮道、逆天铁匠、官途:我有通天背景却从科员干起、重生1993,从军校退学之后、我的维多利亚女友、用读档专抢敌人机缘后,我飞升了、联盟:我王者马甲被学姐扒出来啦、甜爆!大佬们都被我钓成翘嘴了!、国宝密钥、国宝里的文字、国宝名称的由来、国宝的文明密码有哪些、国宝的秘密、国宝里的中国密码、国宝的文明密码是什么、国宝的名称是什么?、国宝背后的故事、
在香港历史博物馆的“民俗文化厅”
,三艘木质渔船模型在展柜中破浪“前行”
,船头的朱红鱼眼仿佛凝视着百年渔港;隔壁玻璃柜里,一枚珐琅蝴蝶锁泛着幽蓝光泽,锁面上的牡丹花纹仍清晰可辨;转角处,一顶装饰华丽的大红花轿静静矗立,轿帘上的“囍”
字虽已褪色,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婚礼的热闹喧天。
这些看似静止的器物,实则是香港多元族群文化的活化石,每一件都承载着独特的山海记忆与民俗密码。
一、飘在海上的家:传统渔船模型
(一)疍家渔民的“海上乡愁”
香港的渔船模型中,最具代表性的是“大眼鸡船”
和“疍家艇”
。
相传明代初年,沿海渔村常遭海盗劫掠,村民向官府求救时,官船船头画着巨大的鱼眼图案,海盗见之以为是海神巡视,纷纷逃散。
此后,渔民们便效仿在船头绘制红色鱼眼纹,既为辟邪,也象征“出海见鱼”
的丰收愿景,这种船因此得名“大眼鸡船”
。
疍家艇的故事则更富生活气息。
疍家人因长期生活在船上,被称为“水上吉普赛人”
。
传说他们的祖先为躲避战乱,逃至海上以船为家,逐渐形成了独特的“咸水歌”
文化和妈祖信仰。
博物馆中的疍家艇模型仅有5米长,却五脏俱全:前舱是烹饪区,中舱用竹席隔出卧室,尾部甲板晒着渔网,船头还供奉着小型妈祖神龛,活脱脱一个“海上移动家园”
。
(二)器物中的航海智慧
大眼鸡船模型的船头呈尖形,船身宽扁,这种设计能有效抵御南海的风浪。
船帆采用“硬帆”
结构,由竹篾和布料制成,可根据风向调整角度,即便在逆风情况下也能“之”
字形前进。
最特别的是船头两侧的鱼眼纹——左目圆睁,右目微闭,传说这是为了“一眼看海,一眼望岸”
,寓意渔民既能洞察海上风险,又能铭记归家之路。
疍家艇模型则展现了实用主义智慧。
船体两侧设有“活水舱”
,通过底部开孔与海水相通,可暂养捕捞的活鱼;船尾的“泥舱”
专门存放压舱泥土,既能稳定船身,又可用于种植葱姜等作物。
这些设计让疍家人在海上漂泊数月也能自给自足,堪称“微型海上农场”
。
(三)海洋文明的见证者
这些渔船模型虽非考古掘所得,却比文物更鲜活地记录了香港渔业史。
2o世纪5o年代前,香港约有4万渔民以船为家,渔船是他们生存的核心。
随着填海造陆和渔业现代化,传统木船逐渐被铁壳渔船取代,这些模型便成为研究疍家文化的关键实物。
正如民俗学家陈守仁所言:“船头的鱼眼纹、船舱的神龛,都是香港海洋文明的dna。”
二、银锁上的族群密码:福佬儿童珐琅蝴蝶锁连炼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